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工業工程學研究所

2024.12 電子報

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台灣經濟的挑戰

講題: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台灣經濟的挑戰

講者:劉錦添 教授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講座教授)

時間:2024/10/9 (三) 19:20 - 21:00

地點:普通教學館 101 教室

 

歷史上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 : 國際(對外)貿易。在十七世紀曾經做為種植甘蔗殖民地的國家(古巴跟中美洲),至今仍然非常貧窮,台灣是唯一的例外;這原因的關鍵人物是鄭成功,因為鄭成功帶部隊進入台灣,需要食糧所以軍隊屯田,加上之前荷蘭人引進蔗糖,之後稻米跟蔗糖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出口產品。

 

全球化 – 制高點 : 世界經濟之戰 (Commanding Hights :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在20世紀的鬥爭主要是兩個思想的鬥爭,一個是共產主義一個是資本主義,20世紀末期整個東歐俄國的瓦解就是資本主義的勝利。全球化對人類的影響,張忠謀在2022年提到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已經告一段落,已經死亡。

 

1980年代全球化貿易型態已漸漸消失,現今的全球化是「在不傷害本國國安、不傷害現在或未來的科技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及同盟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與服務進入本國」。國防及科技等相關產業,在全球化產業是有限制。在Covid疫情期間,全球缺口罩下,已成為國家安全問題,口罩是戰略物資,沒有口罩會造成國家人民問題。

 

    全球化 – 分為市場全球化及生產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兩大特性。

  • 1980 ~ 2008 年 : 全球化最旺盛的年代
    1. 英國柴契爾夫人開放煤礦進口,1981年派軍隊打阿根廷(因為阿根廷攻打烏克蘭)提高了聲望,重新改選國會成為壓倒性勝利,後續將很多產業由國營轉成民營化。
    2. 美國雷根,最著名的是解除長途電話公司的管制。
    3.  中國鄧小平對中國的改革開放。
  • 2008 ~ 2009年 : 全球化金融危機
    1. 反思全球化造成的一些負面化影響
    2. 中國在這段期間最早從金融危機中脫離,因為投入4兆進入基礎建設
  • 2010以後 : 中國經濟崛起
  • 2016 ~ 至今 : 美中貿易和科技大戰

    市場全球化,生產全球化

    不同國家的個別市場逐漸整合成為全球性市場 – 廠商生產規模擴大;壓低成本。

    在許多產業,不再有所謂”中國市場”或”美國市場”,而只有「全球性市場」,全球銷售品牌。

 

1930年代全球大蕭條引發各國貿易戰爭,導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二次大戰後各國解除貿易和投資的壁壘。

消費者的偏好、嗜好全球相同;廠商生產商品在全球行銷;廠商在各國設廠投資。

 

全球化的趨動力

1980年代以後,推動全球化的總體因素 :

  1.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障礙逐漸下降
  2. 科技進步與通訊革命,尤其是電腦網路的發明與應用
  3. 重要國際組織的創設 :

IMF (國際貨幣基金) : 以美元為中心

World Bank (世界銀行)

WTO (世界貿易組織)

 

全球化的挑戰

  1. 全球化與各國的經濟發展
  2. 全球化與所得不均惡化 :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3. 全球化造成勞工工作不穩定
  4. 全球化與移民 : 人員移動較自由
  5. 全球化與財政收支困難
  6. 自由貿易下農產品開放的困境

 

台灣未來經濟的挑戰

  • 地緣經濟碎片化正在上升中,全球可能陷入「新冷戰」
  • 保護主義主導全球貿易與經濟發展,不利於貿易導向的台灣
  • 美國大選年,勝者左右經貿政策動向,究竟會走向單邊或是多邊主義? 脫鉤中國已成定局
  • 川普加重中國關稅;賀錦麗延續多邊圍剿
  • 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減碳,綠色產業鏈等歐盟重視的議題,美國兩黨差異很大
  • AI及高科技產業是未來全球投資熱點,也是台灣的強項
  •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出生率低,未來勞動力嚴重不足,吸引人才移民政策將會是社會爭議討教

 

作者:

沈曉萍

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專班(臺大EMS)113級在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