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樂死應該立法(經濟系vs.土木系)
2. 臺灣應該執行周休三日(工工所vs.國發所)
什麼是辯論?對某一件事情有不同意見的人,依照共同認定的規則,當面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對反對的理由提出討論,目的是說服對方,使對方也能贊同我方的想法。
本次辯論採用奧瑞崗式辯論:除申論之外,具有交互質詢的特色。
第一場先由經濟系(正方)與土木系(反方)針對”安樂死應該立法?”議題進行辯論。就法理上,與生命自主權最相關的法條分別是2019年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及2000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前者可以讓病患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來保障自己在未來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多種罕病等臨床條件時,可以選擇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或流體餵養;後者則是僅有末期病人適用,可簽署意願書放棄急救,決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法律賦予的是”拒絕權”,但”安樂死”能否進行的關鍵卻是由醫生來判斷是否已無其他合理的替代醫療選項,這點就有違反醫學倫理的疑慮,也是目前全球社會上仍繼續存在的爭議性議題。
實際上在社會中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及身心狀況等皆不盡相同,無論是從自主抑或被動、道德與法律、尊嚴與價值、執行者(醫生)的職責/倫理…都存在極大歧見,因此對於生命的觀點可能也存在許多差異,然而死亡是所有生命必經之路,雖目前社會對於安樂死議題尚未有完全的共識,其相關規範亦仍有待政府與人民共同思考討論。因此社會大眾無論是否支持安樂死合法化,都能嘗試聆聽和理解彼此的想法、並持續理性溝通對話以使制度更臻完善。
第二場是由工工所(正方)與國發所(反方)對於”台灣應該執行周休三日?”議題進行攻防。雙方辯論論述著重在”台灣應該執行周休三日但在沒有配套措施前仍不宜執行”的狀況,即便有歐美已進行過驗證但台灣仍存在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約束以及長工時、缺工等問題困擾,加上處於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代工製造模式是很難貿然實行。長遠來看,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這三年來,不僅開啟了遠距工作和在家上班等嶄新模式,也讓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更為模糊,更使許多人體認到心靈健康、個人休閒與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而勞動現場的作業模式和氛圍亦都出現巨大變化,員工亟欲掌控工作和人生的自主權,讓週休三日不再是無法實現的白日夢,而是有可能發生的未來情境。但是因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及高科技產業鏈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還是需要考量到先進國家在政策面的全面導入,這樣台灣更有機會順應潮流的實施周休三日,而不是持續的以代工思維來看待,對於台灣存在已久的長工時及缺工問題,亦須由政府與產業與勞動人力來共同解決。
本次也是個人第一次參加辯論賽,代表工工所在”台灣應該周休三日”這個議題擔任反二,雖然辯論當天抽籤後我方是以正方立場出賽而無法上場,但從知道題目後,自願加入辯論團隊、分工、找資料、期間兩次利用周末的正/反方辯論練習,各抒己見、針鋒相對,但練習後卻是更加增進了辯論的自信與強化了彼此對辯方的可能質詢內容的掌握並找出破解之道來反制。感謝111級學長姐的鼓勵與指導,從辯論技巧、內容、氣勢營造、道具手板並實際到辯論現場加油打氣,還有112級全班同學對辯論比賽的全力支持,讓112辯論團隊能繼續保持工工所常勝紀錄並讓自己在過程中學習成長許多。
|
作者:
陳泳璿
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專班(臺大EMS)111級在學學生 |